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录取已正式结束,香港大学今年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三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微博)状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在三所港校和北大之间,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微博)就读,并获得5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至此,北京四个高考状元今年全被港校包揽。
状元“南飞”的消息令众多网友感慨:内地高考状元为何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港大?面对这种境况,内地高校又当如何反思?
案例:她为何舍弃北清选港大?
“状元南飞”,正在成为高考后第一个月的新现象。安徽省文科状元丁洁,就是这17位“南飞”的状元之一。她选择的,是香港大学(微博)会计金融专业。昨天晚上,丁洁接受了《新闻纵横》值班编辑丁飞的独家专访。
记者:北大、清华和港大,这个选择题摆在你面前,怎么做的决定?
丁洁:北大、清华都非常重视,他们会主动联系,也给我很多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香港那边最开始我给他们发了一个E-mail,然后他们回复我,然后很快就给我安排一个面试,面试通过他们才顺利录取我,给我这个机会。其实北大和清华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也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想了几天,最终决定决定选择香港大学。
记者:听说提供了50万的全额奖学金对吗?
丁洁:对,这个全额奖学金第一年他是给3万,3万块它就是在港培的学就是3万,其他一些费用可能是要自己承担,然后以后每年是给16万港币,但是他的学费是11.9万,住宿费大概是1万块左右,可能剩下也就是3万多,可能还不太够生活。如果按照北大清华的奖学金,可能还会有结余,所以如果全因为奖学金,我觉得是不太客观的评价。
记者:现在离你报道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有什么计划吗?
丁洁:这段想要把英语给补上来,因为暑假,可能要放松出去旅游什么的,但是休息的同时可能会非常重视英语口语表达听说读写这一块。
丁洁对港大的定义是:国际化。其实早在6年前,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放弃清华,选择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去港校,还是留内地,就成为每年状元们在高考后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香港的高校生活到底什么样?《新闻纵横》值班编辑编辑丁飞深夜终于找到一位6年前的牡丹江市的高考状元张倩烨。巧的是,她在北大读完四年本科,现在正在香港大学读研(微博)。
记者:我知道你在北大读的本科四年,然后现在在香港大学读研,感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张倩烨:最大不同是学术自由程度很开放,港大是全英文授课学校,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一个硕士班大概67个人,1/3大陆生,然后是香港学生,其他都是国外的学生,这样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你就会很明显感觉到文化的分野,其实和在国外没有太大的区别。
记者:课堂上具体有哪些不同?
张倩烨:像我在北大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大概有100个人左右,上大课,这样教授几乎不认识学生,因为他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人的名字,但是在香港,60几个人的班,会分成4个小组,每个月10几人,老人会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下来,经常老师会请大家吃比萨,一边吃东西一边上课,学生可以随便打断老师,我有问题,OK,你就可以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来这边让我收获很大。
记者:我想可能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成本、就业?
张倩烨:大概有16、17个人拿到全额奖学金,港大每年会给16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每年16万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他学费是要全自费,他可以考取其他的奖学金,但是只能开销掉他基本的生活费,大概5万块港币,大概有11万到12万的学费需要自付,这个成本也是问题。然后就是比如说你在香港读了本科、读了硕士之后,你留港的就业机会,相对于香港本地的学生还是小一些,因为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边就业会有语言上、环境上的不适应。 (中广网)
反思:“状元”们为什么要出走?
据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933万,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而留学(微博)海外的学生也在近几年连年走高。可见,国内学府逐步走向被学生抛弃的格局已成必然。
内地高考状元为何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港大?
首先,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功不可没。在这17名状元中,来自云南的文科状元刘毅文获得港大48万港元的奖学金,其余多数状元都获得了16万港元奖学金。据悉,为吸引内地优秀生源,香港大学每年会准备约900万港元作为内地尖子生的奖学金。
世界名校为普通家庭的优秀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这种制度,反映了名校的教育观念。反观内地的一些高校,在扩建规模、盖楼装修这些面子工程上可谓不惜血本,而在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方面却相对吝啬。
其次,内地状元选择港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刘毅文就坦言,自己想去香港大学读书,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其余内地状元的普遍共识:香港高校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学内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台更宽广,其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能给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事实上,内地高校面临的竞争不只是香港的高校。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许多家长热衷把孩子送到国外大学去读书。还有一些中学办起了“国际班”,学生毕业时参加美英等国家的高考,直接进国外大学读书。
教育全球化,正在对内地的高等教育构成强大的挑战。教育全球化,让内地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内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观念、招生制度、奖学金制度、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不与时俱进,将继续成为内地优秀生源的候选而非首选。(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 蕾)
建言:内地高校需求改进之道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生源数量减少的双向驱动,内地高校对优秀生源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香港高校北上“抢人”,如同鲇鱼入水,使本来就硝烟四起的生源大战更趋激烈,而内地高校的应对手段却受到诸多限制。首先,内地高校既有建设一流大学的自身志向,同时又必须承担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很难利用高额奖学金等手段,与香港高校公开进行“赤裸裸”的生源大战。
试想,如果内地某高校公开向某位“状元”许诺50万元奖学金,只会被视为嫌贫爱富的丑闻,却绝不可能像香港高校那样被视为不拘一格揽人才的美谈。身份不同、责任不同,手段必不相同。其次,内地高校的制度僵化,既有高校内部管理落后的原因,同时亦不乏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制约,高校无法完全自主改变包括招生方式在内的管理现状。就此而言,内地高校恐怕也不无委屈。
但无论如何,香港高校的“鲇鱼效应”,还是可以促进内地高校反思其教育制度的弊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内地高校仍然是其首选,但除了外部约束之外,目前内地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行政化,学术视野狭窄,教授们不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忙着争项目和跑场赚钱,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不仅可能把少数尖子推向了香港乃至世界名校的怀抱,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是极大的不公甚至戕害。无论基于争取优秀生源的需要,还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命运负责的责任,内地高校都必须正视自身问题,寻求改进之道。(北京青年报 李星文)
毋庸讳言,学府的问题背后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背后是制度的问题。教育模式和制度应该突出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主题,打破教育官僚式垄断,把治校权力交给专业教育家,由模子化培养转向多元化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人才,提供一个人才得以完全发挥的平台才是学府设立的本质所在。
大学改革,就是要告别“学生竞赛”的套路,走向“大学竞赛”的良性轨道上来,从追求大学数量到追求教学质量,在竞争中拓宽大学的实际效用,满足社会和学生的真实需求。真正的教育应让“一流考生”成为“一流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一流人才”,而不是把考生玩弄于股掌,成为社会利益争夺的牺牲品。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114招生网 –江苏招生考试信息网,江苏高考政策,江苏高校推荐,江苏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