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微博]在端午节前结束。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只有数千人报考的“清冷”场面和此前一年里公众关注度的“热切”形成明显反差。千万人期待的首度异地高考为何“遇冷”?
“有些地方政策出台晚于高考报名时间,外地考生只好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报考,或解决所在地户口,或回原籍报名。”厦门大学[微博]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郑若琳如此解释。
据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符合异地高考报名条件者超过1万,实际参考人数却仅有984人。湖北符合条件的考生约为2000人,但最后实际报名的仅有219人。在河南参加高考的则只有49名外省户籍考生。“江苏本身的高考竞争压力也比较大,一些非本地户籍的考生可能认为留在江苏高考并不占优势。”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今年开放异地高考的省市并非矛盾突出地区,人口流入相对较少,高考竞争也激烈,考生认为回原籍高考更为划算。
郑若琳说:“异地高考考生密集的‘北上广’门槛太高或开放度太低,如北京不仅设置了很高的居住与社保要求,而且仅将高职院校录取对异地考生放开;广东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考生2016年起才可以报名;上海也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致使符合报名条件或有兴趣报名的考生少。而在异地高考政策宽松的省份,又因本身高考竞争激烈而使符合条件的异地考生更愿意选择回原籍参加考试和录取。”
门槛高的地方不能报名,门槛低的地方不愿报名。这意味着异地高考的改革仍在原地打转的关键仍是“北上广”。
除客观原因外,首度“遇冷”也促使人们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反思。有专家认为,异地高考政策仅作为“政府意见”,各地自行规定实施方案,让部分考生存有顾虑,而政策中所涉及的要素或程序又缺少明确规定,使外地家庭摸不清门道望而却步。郑若琳也认为这种情况“的确可能存在”。
异地高考下一年度会不会“升温”不得而知,但至少今年,这一政策已经踏踏实实迈出了第一步。哪怕只有一个考生参加异地高考,也已体现出了高考公平的方向和信心。
推荐阅读: